為進一步摸清群眾需求、提供精準服務,切實解決基層公共文化供給服務信息不對稱、組織松散、能力偏弱等問題,鎮江市探索建立“361”模式,做深做實文化服務供給鏈條。 征詢“三方”意見建議,切實摸清需求。在村(社區)層面,發布《各市區公共文化服務目錄》,涵蓋藝術培訓類、講座展示類、節目演藝類三大項18個類別的文化服務項目,通過“百姓點單、政府買單”,切實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;在部門層面,結合“街社吹哨、部門報到”、文化藝術普及和重要節慶活動開展,引導多方力量聯合開展文化惠民活動;在社會層面,結合黨建助推產業強市“三項行動”,主動深入企業了解訴求,聯合開展多形式、多層面、多視角的文化活動,助推企業提振信心、提升人氣。 開展“六進”文化活動,分類提供服務。推動文化進機關,組織聲樂、器樂、形體、舞蹈等公益培訓;文化進社區,實現共文化服務項目“百姓點單、政府買單”;文化進軍營,依托全市雙擁文化教育基地,開展文化擁軍系列服務;文化進學校,通過培訓、展演等形式將藝術普及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送進學校;文化進農村,依托“村(社區)文藝播種計劃”“萬場文化活動進農村”開展文化惠民服務;文化進企業,聯合市總工會開展“淘文化網”演出、藝術普及培訓活動,助推企業提升文化軟實力。 建立“一套”反饋機制,確保服務實效。通過發放反饋表、召開座談會、設置意見箱等形式,廣泛征集村(社區)、部門、社會各界人士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、文化活動安排等方面的意見建議,定期通報活動開展情況,總結經驗、提高效率,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開展“接地氣”“惠民生”。為進一步提升文化活動成效,探索建立一系列管理評估機制,將活動預告、計劃、記錄、照片、視頻等信息在“江蘇文化云”平臺發布,接受群眾監督,不斷提升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知曉率和滿意度。 |